【校訊記者謝繐宇報導】
近年各大學積極推展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本校提出「興隆安康.共好文山」大學與社區共善計畫,除了地緣關係,也因安康社區之歷史、社會、文化特殊性,本校團隊整合校園資源並取得教育部的計畫補助,致力於去除安康社區的標籤化、改善社區環境,其中針對新住民及其子女推出「社區華語班」方案,實行成效卓越。計畫主持人、副校長王文杰表示:「本計畫的成效不只是在文山的安康社區,而是可以也能將這個模式應用在其他社區作為經驗分享。」
協同計畫主持人、經濟系副教授王信實近兩年協助召集校園各領域專業師資,以本校豐沛的學術資源,一起帶領富有熱忱的學生共同參與社區共善計畫,針對兒少及家庭服務、新住民關懷、法律扶助與教育和經濟弱勢支持等四大主軸作為發展目標,建構居民的社區意識,強化公共參與,更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在地文化連結及社會服務的認同,期望藉此培育社會實踐與人文關懷的領袖人才。


資源不平等現象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鄰近本校的安康社區興建於1970年代,為臺北市政府為協助經濟弱勢家庭穩定生活,提供價格低廉之居住房舍,並因越戰的歷史背景因素,居民也包含早期自泰緬越等地區接回之華僑難民,因此社區環境相較弱勢,大部分居民多為中低收入戶及新住民。而本校在過去兩年間提供許多的協助與陪伴,如課輔、共餐、培力、陪伴等活動,慢慢地改變了社區的孩子,讓他們開始有了學習的目標,更獲得了追夢的勇氣。


此外,本校挾著外語學院和國際化的獨特優勢,針對社區新住民常面臨語言不通的障礙開設「社區華語班」,延聘校內具華語教師資格的越南籍博士生,針對新住民在學習華語上的痛點推出獨家教材,協助新住民認識我國文化及提升中文識字能力,讓新住民能夠輕鬆開口學中文,順利適應臺灣的生活及文化差異,並舉辦越南美食文化等相關活動,讓華語班學員能藉此與本校師生、安康社區居民分享母國美食、母國文化,進行雙向且具互動性的文化交流。


隨著計畫推進,計畫團隊近來也發現,許多新住民子女因自小跟隨親人在越南、印尼等地長大,返臺後多缺乏基礎華語溝通能力,以致其在臺灣的生活適應、學科學習、同儕關係出現極大障礙,甚至影響自我認同。因此針對學童設計華語課程及建構輔導機制,盼能讓返國就學缺乏基礎華語溝通能力的跨國銜轉學生,透過生活化與適切的華語教材,逐步提升學習能力。目前也積極與地方政府、社會企業及NPO(非營利組織),一同落實鄰里間的社區關懷及永續發展計畫。

王文杰表示,未來三年的計畫除了持續深耕在地之外,重點是與國際交流做經驗分享,提到:「國際化的目標也不會改變我們既有的計畫執行與運作。」未來將觸角往日本與越南延伸,也希望可以透過此機會,不只是分享經驗,更要去理解不同國家在大學社會責任的經驗且相互借鑑,並將整理、撰寫及發表長期的計畫成果,作為以後在相關領域的案例分享。他認為,在社會責任實踐中,學校的角色定位十分重要,期許本校能匯聚產官學之能量,深耕在地,傳遞永續價值。
相關連結
原文來源:政大校園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