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8 - 2021-USR-Report
P. 128

目前任職於臺灣原住民族長期照顧聯盟協會秘書的 Mo'o Yaisikana(石貿奇)以自身經驗出發,探討照護體系與原住民族文化之間的關係。
             在人口高齡化下,部落對於年長者照護的需求也隨之增加,照顧資源亦伴隨長照政策的發展,進入到原住民族的生活之中。然而,政策公權力的
             進入意味著一種異於原住民族文化的認知體系,其中,對於照顧空間的想像更是直接與部落環境現實決裂。故此,正視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將
             照顧政策與原住民族文化既有的生活知識進行結合,是當今照顧系統所需努力的方向。


                 建築師謝英俊則以邵族最後、也是最為嚴重的土地流失事件—1970 年德化社市地重劃為例,說明 921 地震後邵族安置以及文化復育的部
             落規劃。謝英俊認為部落文明的可貴之處在於共享與協作,而當今的 921 震災邵族安置以及文化復育部落只是臨時性的應急措施,並非與族人溝
             通協商後的成果,因此,了解政策其中原委,重新找回原住民族的聲音,才能讓轉型正義得以伸張。


                 烏來區區長周守信則以水源特定區的使用為例,分享原住民族土地利用的衝突與突破。自水源特定區成立後,對當地居民的生活產生了莫大
             的影響,除了飲用山泉水所造成的腎結石、膽結石等疾病,與溫泉業者搶水的情況更是層出不窮。然而,對立和抗爭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
             透過理解與協商,將民生需求與產業考綜合評估,方能達到互利共榮的結果。


                 場次二「原鄉生計議題與空間規劃—土地經濟、資源利用與產業發展」
                 本場次由邵族文化發展協會長老丹俊傑的分享展開,丹俊傑指出,國家應尊重憲法,重視人口少數族群的土地問題。在觀光進入日月潭地區
             後,邵族族人才發現原來日月潭的所有權並不屬於邵族。然而,土地問題並不是原住民族內部的問題,而是受外來觀光、國家力量等因素影響,
             交織而生。因此,丹俊傑正在積極籌畫邵族文化園區,作為未來邵族程序傳統永續生存的重要據點,並且強調,邵族族人應該要擁有土地的所有
             權,並非僅有土地的使用權。

                 臺灣大學森林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邱祈榮則從木竹產業的發展,分析當今原鄉面臨的木竹產業問題。在過去木竹產業興盛的時期,原鄉居民
             仰賴木竹產業得以溫飽度日,然而隨著木竹產業沒落以及林地法規的限制,原鄉民眾被迫離開部落,至都市尋找工作機會。邱祈榮認為,經濟的
             運作應該要以「生態系」為核心,減少供應鏈下游企業對上游的利益剝削。故此,土地經濟要以「里山」為核心多元空間去發展;資源利用要以
             環境友善及利益分享導向;而產業發展以產業生態系推動發展模式。

                 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陳英任則以宜蘭 Rgayurng(澳花)部落為例,探討外邊思維下的原鄉生計經濟問題。陳英任以地理上的思維
             為分享基礎,提出「歷史具有場所維度,地理具有時間維度。」的觀點,並指出真正重要的是如何使傳統文化與現代發展在部落內和解共生,共
             存共榮。




          124       2021  大學社會責任年度報告書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