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兼任助理 高仲凱
發現泰崗部落的神秘茶農
泰崗部落是位於新竹縣尖石鄉「後山」地區的泰雅部落,傳統地名的「Pn-gyanwagi」有「曬太陽」的意思,因為日照較強,生態環境豐富,當時遷居至此的族人,便因而為這片土地命名。如今,部落周邊的農田依據地勢形成廣袤的梯田景象,在其中,依凡度耀(張新春)與希力依凡(張恩賜)的「恩賜農場」也座落於這片土地上。
自從水蜜桃成為泰崗的主要經濟作物以來,三十年有餘的時光,碩大、粒粒飽滿的黃金桃、日本紅桃、上海蜜等桃種皆是部落族人生計的象徵。不過,從十年前開始,恩賜農場的田地中,出現了另類的新角色-茶樹。茶樹何以成為泰崗的新成員?我們可以從張恩賜的故事說起。
成為返鄉青年
張恩賜是泰崗部落的農二代,自幼參與水蜜桃的種植,當時便將父親的土地實踐烙印在心中,進入職場一段時間後,卻依舊萌生回鄉的念頭。談及回到部落的契機,張恩賜笑說「父親跟老婆可能一人一半!」。為了部落土地的傳承,將父親的土地實踐教給下一代,在妻子的旁敲側擊下,張恩賜回到了部落。得益於長年協助農事的經驗,水蜜桃的種植對他並不困難。為了促進水蜜桃的銷售,他與回鄉青年共組銷售平台,進一步在網路上推廣自家產的水蜜桃。
不過,近年的極端氣候帶來的霜害、蟲害對於嬌貴的水蜜桃果生長是莫大的威脅,連續多年的產量縮減,使得部落農民必須另尋他路,而茶樹,就是張恩賜與父親發現的轉機。
茶樹的到來
十年前,恩賜農場迎來了水蜜桃之後的另一名嬌客,來自台灣中南部茶區的軟枝烏龍(俗稱青心烏龍)。相較於多年種植經驗的水蜜桃,茶樹之於部落的陌生,透過「種茶、育茶、採茶、製茶、品茶、賣茶」的整套流程,帶給初入茶產葉的張恩賜莫大的震撼。不同於水蜜桃在採收、包裝之後接著販賣。種茶,在取得茶菁之後,除了製茶設備所需的龐大資本,想要做出好茶,則更仰賴對於複雜技術的熟悉,以及身體力行的製茶經驗。
除了恩賜農場,部落之中也有加入茶產業的同行。偏偏製茶所需的龐大資本、複雜技術,導致很多族人直接將採摘的茶菁販賣給業者,或是委託師傅製茶。每個製茶師的技術都是精準且獨到的,在複雜、細緻的工序下,「烘托」出在湯水中綻放的茶葉,因此,為了達致心目中的品質,也有集製茶技能於一身的茶農。對於張恩賜來說,連年委請師傅製茶,縱然能保障茶葉的優良品質,卻也在他心中埋下「領略製茶門道」的心思。經過幾年的摸索,學習,張恩賜與父親逐漸從師傅手中逐漸掌握製茶的要領,兩年前開始親身參與完整製程,發展出獨具風味,品質不斷精進的好茶。
恩賜的土地,恩賜的茶
維護部落土地的精神,換作是茶葉的種植也必不可少。為了延續部落週邊土地的環境,在引入茶樹的不久之後,張恩賜便著手進行有機農地的整理,早在七年前,農場中種植茶樹的土地便通過有機認證,不單象徵恩賜父子對於部落土地的愛護,也是茶產食品安全的保障。
隨著中南部傳統茶區因為茶樹老化、年輕人外流、極端氣候影響等原因,泰崗部落的茶品彷彿體質優異的後起之秀,成為近年茶市場的一枚新星。自從轉作有機以來,張恩賜便積極參與茶業博覽會、展覽活動,推銷自家茶品,如今也形成一批愛好者。
「我們家的特色是軟枝烏龍,可以製成清香、發酵型的烏龍茶以及紅茶,還有白茶。」張恩賜如數家珍地將自產的茶品一一羅列。談及自家茶品的特色,他堅持所有人都能嚐出不同的氣味,沒有對錯。單就口感上,恩賜的茶具有淡淡的花果清香,茶湯較濃,回韻較厚,「喝了之後唾液會一直分泌」,張恩賜自豪地說。
在踏入茶產業的十年間,張恩賜與父親積極地,透過環境、技術的精進,逐步提升茶葉品質,身體力行,將維護土地、傳承土地的心帶入茶葉中,讓茶葉的清香,淡淡地飄散於部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