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 USR 計畫

計畫說明

教育部自107年正式推動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USR)實踐計畫, 以「在地連結」與「人才培育」為核心,引導大學以人為本,從在地需求出發, 結合人文關懷與科技導入,協助解決區域問題,善盡社會責任。

本校申請通過第一期(107~108年)「興隆安康.共好文山」大學與社區共善計畫, 參與真實社會問題,聚焦於在地社區公共事務, 連結專業知識與當地文化;積極連結區域資源與社會服務團體,協助教育發展及區域認同, 試圖促進在地及大文山地區的產學人才培育與就業,翻轉弱勢階級。

第二期(109~111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將「大學社會責任」融入校務治理架構, 接軌聯合國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協助在地永續發展, 促進社會創新。 109年本校通過二件計畫:「興隆安康.共好文山」大學與社區共善計畫(大學特色類深耕型) 與「偏鄉K-12人文藝術與科技素養提升計畫」(大學特色類萌芽型), 前者以減少貧窮、減少不平等為目標,持續推展永續社區的優質教育; 後者則聚焦偏鄉國中小及幼兒園的教學現場,培養具備多元教學能力的師資。

USR
在地連結、人才培育
「興隆安康.共好文山」大學與社區共善計畫
計畫期程:109-111
為培育社會實踐與創新人才,建構居民社區意識,以及鼓勵其公共參與,本計畫以「共好文山」作為基礎理念,培養學生對在地文化連結及社會服務工作的認同,增強其發掘、並以創新方式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此外,本計畫亦透過與臺北市文山區居民及當地團體建立關係、相互支持及協助,形塑居民的社區認同,促成其自發地參與公共事務,進而達成社區永續發展的目標。本計畫的近程目標乃以文山區「安康社區」與「興隆社宅」做為主要實踐場域,深耕社區,發掘並解決議題;中程目標則聚焦於將計畫版圖擴大至政大鄰近社區乃至於大文山地區,累積計畫聲量及影響力;長程目標則為透過倡議改良或制定貧窮相關政策,期望在翻轉階級分明與隔離文化的同時,共塑社區認同與永續發展的基礎-追求共同美好的價值。
偏鄉K-12人文藝術與科技素養提升計畫
計畫期程:109- 111
108年度新課綱實施後,教育現場需要大量能夠實施多元創新課程的教學師資,尤其在偏鄉國中小及幼兒園的教學現場,如何培養具備多元教學能力的師資,將是未來三年內提升偏鄉K-12教學質量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