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博物館(University Museum)與社會實踐

富饒的偏鄉-梨山農作社區的數位賦能與地方創生

文字設定:
 
計畫期程
112-113
實踐場域 臺中市和平區梨山地區之農作、果作社區
相關網址
SDGs

本計畫的首要目標在於解決偏鄉地區數位商務發展所面臨的限制和挑戰,特別聚焦於梨山農作社區的實踐。透過實地田野訪視,深入了解梨山農作社區的營運現況、需求與數位商務挑戰,為未來計畫的實施制定應對策略奠定基礎。

在課程推動層面,本案以梨山農作社區為實例,將數位商務與地方經濟發展理念融入商學資訊管理學系的必修習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對於地方性數位商務挑戰的解決能力。預計將有至少三組的專案組別,深入研究梨山農作社區的需求,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促進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透過案例融入課堂的專案設計,學生將得以實際應用所學,提升對在地意識的認同和素養。

在研究執行層面,本計畫將梨山農作社區的實際推動情形納入研究範疇。研究將著重偏鄉企業如何善用有限資源以促進數位創新發展。預計將於明年參與學術論壇,分享在數位商務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和課程設計上的經驗與成果,並期望透過學術交流為未來相似領域的研究提供參考與啟示。

本計畫以在地關懷為社會責任實踐主軸,期待接軌偏鄉地區與數位經濟發展之間鴻溝。計畫推動之首要目標即為凝聚計畫團隊與梨山農作社區的共識。解決在地生產與規模經濟間的矛盾和衝突。

  1. 深入了解偏鄉在地的實際問題:進行實地田野訪視,與當地農作社區的相關利益關係人進行交流,收集關於農作社區的生產、銷售特點、社區需求、以及數位商務所面對挑戰的訊息。
  2. 發展數位生產和銷售的模式:藉由本案議題融入課程的教學設計,並考慮在地生產與規模經濟間的矛盾,發展能夠容納微型組織高度變動的產/交期的消費生產模式。
  3. 建立偏鄉地方價值與社區參與:舉辦地方價值及社區參與的工作坊,促進本校學生和當地社區的參與,並深化對在地情懷的共感意識。
 

本計畫執行重點在深度理解在地產品與當代數位科技發展不相容的問題,嘗試發展數位運作機制將其改善。具體執行策略包含:

  1. 教學策略:借由參與式學習的課程設計,將資訊管理議題結合地方創生,帶領學生體驗偏鄉社區,實現教學內容和數位農作的平衡發展
  2. 研究策略:透過帶領研究生進行田野調查深入地方,洞察偏鄉的實際需求和潛在的機會,聚焦數位科技在偏鄉發展的角色,藉此討論微型企業的數位轉型發展策略,及善用數位科技發展農作生態圈的可能性
  3. 推廣策略:藉由國際課程的合作、和產業班課程活動,從多元角度討論偏鄉文化和農作價值,加強本案與國際社群和產業發展的連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