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容‧文山共好」 共生社區打造計畫

韌性山村‧永續翡翠

文字設定:

計畫期程
114-116
實踐場域 受台北水源特定區所涵蓋之新北市石碇、坪林部分區域
相關網址
SDGs

在實現目標的不同階段,本團隊的角色、推動重點與執行策略如下:

1. 起初,本團隊作為執行者,通過「課程設計」和「場域參與」,與合作社區共同確認在地課題,透過同理心和專業輔助,共同建立多元韌性。

2. 同時,本團隊擔任觀察者,透過量化和質化指標,記錄發展韌性過程中社區與本團隊所創造的ESG多元價值。

3. 後續,團隊作為媒合者,將掌握到的ESG多元價值作為平台,媒合社區與企業,吸引企業投入社區資源,提升社區韌性。企業由此獲得的ESG價值,回饋至其永續績效。

4. 最終,團隊成為培育者,通過前述角色的轉換,理解學生與教師的精神和專業需求,為社區與企業提供持續的人才培育支持,建立政大、社區、企業間韌性、健康、永續的合作關係。

此框架涵蓋計畫的策略和目標,透過政大、企業與實踐場域間的合作,增強翡翠水庫區域山村的韌性與永續發展能力。

本計畫從「人、文、地、產、景」五個面向盤點場域問題:

1. 人:當地青壯人口外流,65歲以上的農業勞動者占多數,面臨高齡者身心健康與農業勞動者職業安全問題。

2. 文:產業文化傳承危機,偏鄉教育轉型與終身學習需求挑戰,隨人口外移和耆老凋零,文化記憶逐漸消失。

3. 地:極端氣候頻繁,坡地災害和農作物損失風險增加,本區山地地形面臨降雨過多與乾旱時水井枯竭的雙重挑戰。

4. 產:受土地利用限制,需在水質保護和瀕危物種保育下推動集水區產業轉型與綠色行銷,實現生態保育與產業共榮。

5. 景:社會性基礎設施缺乏,公共空間營造需求未滿足,影響居民生活質量和社區凝聚力,導致教育、健康和社會交往需求無法充分滿足。

本計畫提出與社區協作提升韌性的方法,針對這五項議題,歸納為「健康、教育、產業、環境」四項韌性,分別提出解決方法,尋求生態、居民生活與在地產業的永續發展之道。目標是「提高山村韌性、韌性永續累積」。

本計畫透過課程與場域參與,串聯大學、社區與企業,聚焦健康、產業、環境、教育四大韌性,結合智慧農業、環境保育與偏鄉教育創新,提升社區健康、產業轉型與防災應變能力,並藉企業資助實現永續共榮發展。

以新北石碇、坪林為場域,聚焦「高齡農民健康」、「偏鄉教育」、「氣候風險」與「產業轉型」四大議題,致力於打造健康、韌性、共榮的永續社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