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山村‧永續翡翠

「多元共容‧文山共好」 共生社區打造計畫

文字設定:

計畫期程
114-116
實踐場域 臺北市文山區安康社區及興隆公宅
大文山地區
相關網址
SDGs

為培育社會實踐與創新人才,建構居民社區意識,以及鼓勵其公共參與,本計畫以「共好文山」作為基礎理念,培養學生對在地文化連結及社會服務工作的認同,增強其發掘、並以創新方式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此外,本計畫亦透過與臺北市文山區居民及當地團體建立關係、相互支持及協助,形塑居民的社區認同,促成其自發地參與公共事務,進而達成社區永續發展的目標。

國內社會實踐規劃

本計畫針對兒少及家庭服務、新住民關懷、法律扶助及經濟弱勢支持四大主軸訂定因應之子方案,並結合校內相關既有或新開之課程,培育社會實踐與創新人才進入場域,一方面將學生專業應用於解決在地社會議題,另一方面建立對場域社會議題的學術基礎;再加上場域故事傳播,推廣相關成果並吸引更多關心相同議題之資源投入。藉此推行方式,本計畫目標將場域版圖拓展至大文山地區,積累計畫聲量及輿論影響力,最終提出倡議,協助政府制訂或改良平宅政策,從根本翻轉社會對平宅及貧窮者之刻板印象。

國際連結規劃

因本計畫所關切之新住民、貧窮等社會問題,亦為國際間所面臨之議題,本計畫與國際知名大學、學術機構等單位交流合作,包括跨國合開課程、國際實習、定時互訪、合作田野調查、合開工作坊及研討會等,期許本計畫將相關執行成果與國際接軌交流,協助國際間其他場域永續發展。

 

  1. 實際與新住民及國際族群協作與對話,增進跨文化溝通與理解能力

  2. 參與課程與場域實作,深入了解文山社區的多元族群挑戰。以及參與政策倡議規劃、活動、座談會

  3. 學習如何整合資源,設計創新解決方案,推動社區共融與發展

  4. 了解文山區在地文史脈絡與地方特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