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培育社會實踐與創新人才,建構居民社區意識,以及鼓勵其公共參與,本計畫以「共好文山」作為基礎理念,培養學生對在地文化連結及社會服務工作的認同,增強其發掘、並以創新方式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此外,本計畫亦透過與臺北市文山區居民及當地團體建立關係、相互支持及協助,形塑居民的社區認同,促成其自發地參與公共事務,進而達成社區永續發展的目標。
國內社會實踐規劃
本計畫針對兒少及家庭服務、新住民關懷、法律扶助及經濟弱勢支持四大主軸訂定因應之子方案,並結合校內相關既有或新開之課程,培育社會實踐與創新人才進入場域,一方面將學生專業應用於解決在地社會議題,另一方面建立對場域社會議題的學術基礎;再加上場域故事傳播,推廣相關成果並吸引更多關心相同議題之資源投入。藉此推行方式,本計畫目標將場域版圖拓展至大文山地區,積累計畫聲量及輿論影響力,最終提出倡議,協助政府制訂或改良平宅政策,從根本翻轉社會對平宅及貧窮者之刻板印象。
國際連結規劃
因本計畫所關切之新住民、貧窮等社會問題,亦為國際間所面臨之議題,本計畫與國際知名大學、學術機構等單位交流合作,包括跨國合開課程、國際實習、定時互訪、合作田野調查、合開工作坊及研討會等,期許本計畫將相關執行成果與國際接軌交流,協助國際間其他場域永續發展。
本期計畫致力於打造多元共容的社區,重點推動多元族群的賦權與培力,支持多元族群增能並進入社區。計畫強調通過各類社區活動,增強居民間的合作與凝聚力,並借助大學生的創意為社區注入新活力。此外,計畫配合「社會實踐與社區共善學分學程」,提升學生處理多元族群議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深入了解社區問題。
計畫以「共容帶動共生,共生促進共好」為理念推動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重建有溫度的社區環境。首年將關注讓社區產生良好且有序的互動;次年將更著重於與社區協力推動社區交流;計畫最終希望與文山區的各類多元夥伴合作,形成跨社群的網絡,一同打造多元族群友善社區。
將於活動前後針對包括學生、服務對象、在地夥伴及計畫成員等各類利害關係人進行前後測,除確保本計畫能夠配合學校的校務發展需求外,並將根據執行成果,執行本計畫的社會投資報酬率(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SROI)評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