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培育社會實踐與創新人才,建構居民社區意識,以及鼓勵其公共參與,本計畫以「共好文山」作為基礎理念,培養學生對在地文化連結及社會服務工作的認同,增強其發掘、並以創新方式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此外,本計畫亦透過與臺北市文山區居民及當地團體建立關係、相互支持及協助,形塑居民的社區認同,促成其自發地參與公共事務,進而達成社區永續發展的目標。
本計畫的近程目標乃以文山區「安康社區」與「興隆社宅」做為主要實踐場域,深耕社區,發掘並解決議題;中程目標則聚焦於將計畫版圖擴大至政大鄰近社區乃至於大文山地區,累積計畫聲量及影響力;長程目標則為透過倡議改良或制定貧窮相關政策,期望在翻轉階級分明與隔離文化的同時,共塑社區認同與永續發展的基礎-追求共同美好的價值。
本計畫之目標可以國內社會及國際聯結規劃實踐兩個面向觀之,分述如下: 國內社會實踐規劃:
- 政大實踐創新人才的培育:培養本校學生對在地文化連結及社會服務工作的認同,增強其發掘社會問題,並以創新方式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
- 建構文山區居民的社區意識,並強化其公共參與:透過與文山區居民及當地團體建立關係與支持協助,營造其社區認同及意識,促成居民自發地參與公共事務,進而達成社區永續發展的目標。
- 協助安康社區居民階級翻轉及消除刻板印象:提供安康社區居民各種服務與支持,降低平宅居民改善經濟條件之阻礙,透過倡議改正現有貧窮政策與法令的問題,並翻轉一般社會大眾對於貧窮者與安康平宅的刻板印象。
國際聯結實踐規劃: 本計畫意欲減少不平等現象,包括經濟、族群、教育、勞動等資源不平等現象,並建構社區意識、營造社區認同,促進居民參與公共事務,形成地方自治及社區永續發展。本計畫將結合既有課程及各新開課程,構成大學社會實踐與社區共善學分學程,以培育社會創新國際人才。其中將以「大學社會責任國際PBL課程」為國際合作課程,安排國際人才交流,包括定時互訪、國際實習、合辦工作坊等內容,交流培力內容。
- 國內社會實踐規劃
- 國際連結規劃
本計畫針對兒少及家庭服務、新住民關懷、法律扶助及經濟弱勢支持四大主軸訂定因應之子方案,並結合校內相關既有或新開之課程,培育社會實踐與創新人才進入場域,一方面將學生專業應用於解決在地社會議題,另一方面建立對場域社會議題的學術基礎;再加上場域故事傳播,推廣相關成果並吸引更多關心相同議題之資源投入。藉此推行方式,本計畫目標將場域版圖拓展至大文山地區,積累計畫聲量及輿論影響力,最終提出倡議,協助政府制訂或改良平宅政策,從根本翻轉社會對平宅及貧窮者之刻板印象。
因本計畫所關切之新住民、貧窮等社會問題,亦為國際間所面臨之議題,本計畫與國際知名大學、學術機構等單位交流合作,包括跨國合開課程、國際實習、定時互訪、合作田野調查、合開工作坊及研討會等,期許本計畫將相關執行成果與國際接軌交流,協助國際間其他場域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