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社區或部落當中面臨現代零售業競爭而逐漸凋零的雜貨店,復振成為在地原住民族及新住民社區資源的整合平台,不只賣貨品,更整合成為社群鏈結、貨物運輸、社福資源、高齡照顧、資訊溝通與縮短數位落差的順路經濟的社會實踐據點。
本計畫結合跨領域、跨文化及跨代共學,透過共學課程設計、田野調查建立在地知識、IT合作開發智慧解決方案(如無人商店、順路經濟平台),並強化台泰日跨國比較研究與文化交流,最終建構可持續的在地知識生態,提升地方生活品質與永續發展。
本計畫希望透過傳統雜貨店再生的策略,打造在地原住民族及新住民社區資源的整合平台,同時成為政大師生實踐社會創新與地方創生的場域,讓雜貨店不僅是一間店鋪,更成為村落與社群的新型營運中心,解決當地面臨的困境與問題,包括社群鏈結、貨物運輸、社福資源、高齡照顧、資訊溝通、數位落差等面向,進而建構順路經濟的社會實踐模式。
本計畫規劃在四個社區裡各設置一個據點,並串聯成一個社會資源平台,導入大學師生的研究與實踐能量,動態思考各項問題環節,並結合不同專業背景與人脈關係,在多方資源的匯聚下,化簡為繁地實踐在地關懷,同時照顧各個社區各個族群的需要。
一、推動重點
本計畫推動重點為人才培育與社區關懷,使得實踐場域的族群生計與本校的課程教學與研究可以相得益彰。
二、執行策略與方法
1.打造風巢:使雜貨店2.0成為具新想法與創新行動的關係人口進入社區的新據點,除了社區服務,亦具備co-working space的功能,使這些人在此與在地新式行動與觀念的承接者共創,發展出更貼近社區需要,並且更能翻轉社區的行動。
2.順路經濟:透過IT工具讓外出的村人協助村裡人採購、取藥、取貨,也可以協助村裡人外出、看病、送件,是人與物的雙向移動機制。
3.社會資源整合平台:面對地方創生、社會福利等政府資源因宣導能量不足造成的資訊落差,以課程方式帶領學生蒐集與分析各種政府補助專案的申請SOP,再製成工作手冊,並發展各種代辦諮詢業務,讓社區居民從社會福利到貸款,都可知道從何申請以及如何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