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理念
- 把多元文化轉化為行動力,從課堂走進社區,讓國際學生的熱忱在台灣發光。
- 結合國際學生的專長、語言與故事,促進跨文化交流與社會參與。
- 透過「多語 × 共作」行動,建立國際學生與在地社區的互相學習與支持關係。
計畫目標
- 增能:提供跨文化課程與實戰工作坊,培養國際學生的策展、短影音製作及社群經營能力。
- 共好:促進國際學生帶來世界視角、社區夥伴傳授在地知識,縮短文化距離。
- 永續:聚焦 SDG 4(優質教育)、SDG 10(減少不平等)、SDG 11(永續城市),讓服務持續發酵並擴大影響。
- 跨文化必修包:7 門課 × 3 大領域(移民、人權平等、地方創生),將理論直接應用於移工庇護中心、新二代課後班、觀護所與萬華街區的實作活動。
- 政大移民花園:邀請全球同學種植家鄉香草並分享故事,營造跨文化療癒角落。
- 藝術治療與真人圖書館:以創作與對話拆解偏見,舉辦展覽、電影座談與講座,引發移民議題共鳴(累計展覽 4 場 500+ 人、電影座談 3 場 147 人)。
- 國際學生志工提案競賽:鼓勵學生針對場域痛點提出解決方案,並提供經費與師資輔導實現計畫。
- 夥伴場域深耕:與 6 個以上的在地組織合作(例:桃園蒲公英新移民協會、北/南萬華地方創生團體),共同推動「共作、共學、共好」。
- 跨文化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SDG 4.3:通過跨文化課程和實地學習機會,促進不同背景的學生在平等的教育環境中學習。
- 減少社會排斥的實地學習機會
SDG 10.2:文化支持活動有助於參與者提升其社會地位,減少其面臨的文化和社會障礙。
- 跨文化活動參與率
SDG 11.3:移民花園及加蚋祭等活動推動了地方創生,並通過國際學生與在地居民的合作,促使社區在文化和環境層面實現可持續發展。
預計透過以下三種方式進行。首先是焦點團體訪談,用以瞭解參與者對計畫的整體看法、滿意度、挑戰及建議。再者,分析國際學生志工提案競賽結果,來衡量國際學生在提案中對社會問題的認知與創新思維的發展。最後,邀請外部顧問進行評估,透過外部專家的獨立評估,對計畫的整體運行 效果、教育與社會影響力進行客觀分析,檢視計畫的質量與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