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串聯 200 年木柵與 70 年政大的共同記憶,保存與再現地方與校園的歷史連結
- 透過「校園 × 社區」的交織故事,形成珍貴的在地文化資產
- 不只是懷舊,而是一場「校地共寫」行動
- 保存、共享、賦能,讓地方記憶成為活教材並持續傳承
- 保存:趁耆老記憶猶新,留下口述與影像檔案
- 共享:透過講座、展覽、走讀活動,讓超過 200 人次參與地方故事的交流
- 賦能:學生與社區共同參與採訪、導覽,將歷史轉化為可活用的學習資源
- 培養 5–10 位「社區採訪員」,建立地方口述歷史與文化解說能力
- 將成果出版成《記憶中的老木柵與政大》,提供在地中小學作為鄉土教材
- 木柵歷史文化講座:整合政大校史、木柵人文與地理變遷,讓地方故事被聽見
- 口述歷史工作坊:教授採訪與剪稿技巧,培養社區採訪員
- 文史走讀路線規劃:從校園延伸到老街,實地走訪人文足跡
- 老照片・古文書・地圖蒐集暨成果展:公開珍藏影像與文獻,讓地方記憶可視化
- 出版鄉土教材:《記憶中的老木柵與政大》,將口述歷史轉化為文字教材
- 舉辦政大與木柵老照片、古文書及老地圖展覽。
- 口述歷史採訪結果結集出版(自行影印或出版)。
- 書名:《記憶中的老木柵與政大》。
- 培訓社區採訪員5-10名。
- 研究成果可提供在地國中小學,作為教授鄉土課程時的鄉土教材。
- 激發更多人對動物園及其歷史的重視。分年關鍵績效指標包括:
第一年完成5個故事的收集及初步教材設計,進行校內、動物園試教。
第二年進行跨校合作試教,並達到80%的教學滿意度。
第三年至少吸引100位中小學生參加微課程,實現90%以上的活動滿意度。這些指標將幫助評估計畫的進展與效果,確保其可持續發展。
- 教學效益:預計將此議題融入至少三門課程,約將有100位以上學生參與;
- 研究效益:預期產生二份採訪調查報告(口述歷史及老照片說故事)、學術論文發表。
- 推廣效益:透過展覽活動與社區採訪員的培訓活動,促進與地方互動,預期合計將有200位參觀、參與者。老照片、古文書、老地圖及口述歷史成果,可提文山區中小學,教授鄉土課程時的鄉土教材。
- 教材效益:定期收集參與學生、教師及利害關係人的意見。透過訪談與學生意見收集,深入了解參與者對教學內容的看法和學習效果,這將提供質性反饋的基礎。此外,計畫也將設計問卷,針對每次活動進行滿意度及學習成效的量化評估,數據將用於分析計畫的進展與成效。定期的數據分析與反饋將有助於調整計畫內容,確保其能持續符合學生與社區的需求,並促進在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