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核心聚焦於深坑茶葉原鄉的文化資產,透過理解當地深厚的歷史脈絡、文化地景與產業文化,開發具互動性的行動應用程式,引導旅人深入體驗在地特色。藉由數位科技的導入,使該地區獨具特色的產業文化得以傳播,進而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應用。
文山地區為臺北茶葉產業的重要發源地,其中深坑茶產業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底蘊。然而,隨著都市化迅速發展,地方文化面臨傳承斷層的挑戰;多數觀光客集中於深坑臭豆腐老街,對於在地文化其他面向的認識有限,使得珍貴的文化資產逐漸式微。
本計畫旨在回應此一在地課題,透過數位科技強化社區自主發展能力,並運用數位工具系統性地記錄、整理茶原鄉的歷史脈絡、文化地景與產業文化。計畫將結合國立政治大學資管系大學部課程與研究專案,促進學術資源與在地經驗的深度合作。學生透過課程實踐深入社區,帶入創新觀點,與地方進行交流對話,激發新的理解與創意。期望藉由本計畫,使文山茶原鄉文化得以延續與創新,實現文化的永續傳承。
一、推動重點
本計畫以「數位賦能」與「地方文化」傳承為核心,結合大學課程、學術研究與在地社區合作,透過數位科技的應用,讓深坑茶原鄉的文化被看見、被記錄、被傳承。透過學生地方參與,協助社區提升數位自主應用能力,讓科技成為文化永續與社會實踐的推手。
二、執行策略與方法
社區數位賦能 × 地方創新:陪伴在地組織、茶農與居民一起學習運用數位工具,製作在地文化內容、練習故事說法,讓茶原鄉的精神透過數位方式被更多人聽見。
課程參與 × 深入場域:結合政大資管系課程,帶著學生走入茶園、踏上古道,透過實地參與與在地對話,將所學應用於真實情境,提出創新數位方案,實踐學以致用與在地共好。
本計畫執行期間為114年的一年期計畫,規劃於一年的執行期間內,達成以下的預期效益:
1.深化學生數位技術應用與社會實踐素養;
2.系統性推廣深坑茶原鄉文化資產;
3.提升社區數位技術應用能力,強化茶原鄉文化推廣效能;
4.促進文化永續傳承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
除了前述效益外,關鍵績效將包含:
1. 約100位參與課程之師生投入協作。
2. 提出約10組數位創新應用方案。
3. 舉辦2場針對社區茶農或基金會之數位培力工作坊。
4. 產出2篇具可應用性的研究論文。
以「數位應用」與「地方文化傳承」為兩大主要成效評估面向,藉由了解參與者回饋掌握計畫執行成效與實質影響。
資料蒐集方法包括:
1.實地訪查與記錄,掌握場域現況與變化;
2. 社區夥伴深度訪談,了解在地需求、合作歷程與轉變;
3. 工作坊參與者經驗分享,了解學習反饋與應用心得。
成效評估機制涵蓋以下面向:
1. 在地回饋:蒐集當地居民、茶農、合作組織等的意見,了解社區對計畫內容與影響的評價;
2. 學生課程回饋:透過問卷、心得或學習報告,評估學生在數位技術與社會實踐能力上的學習成效;
3. 成果展示與交流:包含數位化作品的展示、創新應用提案分享、以及與社區合辦的發表活動,呈現具體成果。
評估結果將整理成具體報告,作為未來調整課程設計、深化與社區合作模式,以及擴展推廣策略的重要依據,確保本計畫能持續優化並擴大其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