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0 文章來源 : 秘書處
通識中心茶系列講座 詹承得談包種茶與友善茶葉
文字設定:

【校訊記者郭宇璇報導】

臺北茶路計畫邀請新峯友茶老闆詹承得與聽眾介紹坪林包種茶與友善茶葉(攝影:校訊記者郭宇璇)
由臺北茶路計畫主辦、通識中心協辦的「食」全「食」美「疫」起找「茶」系列講座,於11月3日進行第七場,以「包種茶簡介與友善茶葉故事」為題,邀請新峯友茶負責人詹承得與聽眾介紹坪林包種茶,以及新峯友茶推廣友善茶業的經驗分享。法律系教授何賴傑則擔任引言人,鼓勵現場師生多了解茶文化,有機會也能親自體驗種茶。

法律系教授何賴傑擔任引言人,鼓勵現場師生多了解茶文化,有機會也能親自體驗種茶(攝影:校訊記者郭宇璇)

何賴傑表示,如今手搖飲料店林立,大家對「茶」應不陌生,他自己也有3、40年的喝茶習慣,但他認為唯有親手沖泡,看得到茶葉也聞得到茶香,才是真正的喝茶,「真的製茶的人,他們會有對茶不同的認識,希望能喝出茶真正的品質。」此次系列講座希望能讓學校師生更了解茶產業,也期盼對此有興趣的政大學生,能發揮年輕人的創意優勢,為茶產業注入新活力。

詹承得來自包種茶的主要種植區坪林,為新峯友茶的第五代負責人及坪林青年茶業發展協會理事長。他分享,新峯友茶原先叫「新峯茶行」,但他認為「茶行」聽起來偏商業化,「但其實來買茶的客人都像是朋友一樣,有時候也不一定是為了買茶才上山。」因此便更名為「友茶」,傳遞親切感。他接手茶行工作約五年,109年獲得坪林區文山包種茶製造技術交流競賽特等獎,發展成果有目共睹。

除了擔任新峯友茶負責人之外,詹承得也身兼坪林青年茶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攝影:校訊記者郭宇璇)

詹承得分享,包種茶講究茶湯的香氣和滑順度,因此,品嘗包種茶時可以靜下心來,感受茶湯在口中的香氣變化及滑順的口感。他也介紹,包種茶製成時間長達24小時,也是對茶農而言最辛苦的階段,為配合產季,有時甚至連續兩星期,每天都只能睡3、4個小時。

返鄉從事茶產業的第二年,詹承得開始接觸「友善耕作」。他表示,茶園如果荒廢一陣子以至於雜草叢生,想再次種植茶葉的難度相當高,光是除草便要耗費許多心力與時間,讓他十分懊惱,只好放棄原先承租的茶園。去年政大推行50+1茶文化復興計劃後,詹承得也與其合作,正式實行友善耕作,「自己家的茶園做起來比較有認同感。」

除了擔任新峯友茶負責人之外,詹承得也身兼坪林青年茶業發展協會理事長。他說明,此協會成立至今約三年,創立的初衷是為了尋找同溫層,與青年茶農們一起學習、交流,將原先生硬的茶專業術語,變成彼此皆能理解的共同語言。此外,他們也會到文創市集擺攤,「除了在坪林之外,我們也希望把茶葉帶到外地去。」期盼更多人能感受品茶的樂趣與美好。

相關連結
原文來源:政大校園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