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3 文章來源 : 吳薇(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學生/「原鄉原民的文化與產業」計畫兼任助理)
原鄉原民的文化與產業-集英樓餐廳之食農教育課程體驗
文字設定:

上週五(11/5)上午,由政治大學官大偉老師與臺北醫學大學林益仁老師共同開設的通識課程——「地方創生原鄉案例分析」於本校集英樓餐廳進行食農教育課程教學。這也是首次將集英樓餐廳場域與教育做結合的課程設計。

部落農夫徐榮偉介紹自家種的高麗菜
集英樓餐廳的設立主旨,是藉由「挺在地、挺小農、挺有機」來支持在地小農,並向消費者傳達飲食健康的觀念。本課程結合「原鄉原民的文化與產業」計畫,透過「一邊品嘗部落食材做成的餐點,一邊聽取部落小農的故事」之上課方式,建立起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相互認識的橋樑。

邀請同學透過親身接觸食材倡導食農教育
這次邀請到的部落小農,為來自尖石鄉的徐榮偉先生、李鳳珍女士、李鳳蘭女士,以及部落廚師徐鼎先生。徐榮偉先生由返鄉經驗作為開端,向學生分享他一路以來的從農過程。從小在都市成長的徐老師,三十幾歲毅然回鄉。在近乎無任何經驗背景下,遭逢無數困難。比方山地地形的阻礙,以致無法使用大型機具處理而有產能限制,且必須花費更多時間整理農田。徐老師也提及,事前在平地學習的三個月農業技術,回鄉後卻赫然驚覺完全無法使用。山下與山上的農業操作無法一體適用,只好不斷摸索。在銷售過程中,也遇到時間分配的困難。農民自產自銷,銷售期間無法種植,可能影響後續農作的產量。徐老師認為,產銷之間必須找到平衡,抑或與他人進行階段分工,以降低壓力。

反覆的經驗累積,徐榮偉也獲取不少農耕知識。同時,他也回應本計畫的核心理念——「地方創生」。農業如何與地方創生做結合呢?舉凡農夫體驗、部落導覽、特色餐點料理,藉由在地就業機會的提供,結合觀光產業來促進地方活絡。地方活絡對都市居民而言也是項助益。城市生活空檔的休閒時間,地方在此便發揮了作用。兩地交流合作,形成彼此依賴的關係。

除了食品之外,也有金盞花純露、迷迭香純露等保養品
在徐榮偉老師介紹自己的故事後,兩位部落阿姨與廚師也陸續向學生介紹當日食材來源與料理過程。比方泡菜的醃漬,由於高麗菜本身為有機蔬菜,相較於市面無需添加過多鹽巴,即可品嚐新鮮風味。食材展示臺上,也擺放了一些非食品的產品:金盞花純露、迷迭香純露等保養品。由此可知,創造在地食材的附加價值,除了飲食的管道外,生活用品的創意發想,也能帶來效益。

本課程藉由集英樓餐廳做為食農教育的場域,經由食物認識在地、親近於小農。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這一切飲食背後那段辛勤耕耘的故事,開啟對地方創生進一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