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9
以宏觀角度探討貧窮議題 政大USR打破學術分工侷限
文字設定:

【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訊】

本校「興隆安康.共好文山」大學與社區共善計畫(USR共好文山計畫)於6月24日舉辦「貧窮專題討論會Ⅱ:貧者的團結:台灣無家者場域與遊民福利體制」。本系列討論會針對專題,每月邀請各領域的學者專家,從不同的專業角度出發,探討各項貧窮議題,以呈現貧窮的不同面向,藉此協助計畫團隊對安康社區的貧窮現象進一步了解。

繼前一場專題討論會由專長教育社會學的本校社會系教授關秉寅揭開序幕,引領著大家共同思考「教育能幫助經濟弱勢者翻身嗎?」的議題後,本場次邀請長期研究無家者議題的臺灣大學社會系黃克先老師(以下簡稱黃老師),分享他對弱勢者的內在狀態與生命詮釋,並邀請本校社會系副教授鄭力軒擔任與談人,在會後與黃老師、共好文山計畫的成員及其他致力於貧窮議題、社會實踐的學界、業界與會人士進行對談。

顛覆常人對貧窮人之想像

黃老師以顛覆常人想像的社會學角度,為本次專題討論會開場,以此敦促與會者以翻轉的思維考量貧窮議題。一般來說,當無家者成為討論議題時,普遍大眾往往認為若要解決他們的經濟匱乏,必須給予金錢、教育、技職訓練等充分的資源;儘管如此,貧窮問題的解決並不那麼簡單。因此,社會學以翻轉的思維看待貧窮議題,並指出它的真正成因:貧窮人之所以總是貧窮,是因為他們一直接受協助,久而久之社會便為其貼上標籤,始終以對待貧窮人的方式相待,因此其經濟狀態也就一直無法得到改善。

「貧窮專題討論會Ⅱ:貧者的團結:台灣無家者場域與遊民福利體制」邀請臺大社會系黃克先老師主講

宏觀角度下的貧窮線--政府與貧窮人的關係

在釐清貧窮人的真正成因後,黃老師指出,在國內相關貧窮的研究上,政府與貧窮人的關係非常重要,可是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他認為如果要深入理解貧窮人在社會上的處境,應該從國家為他們制定的政策、基層官僚(警察、鄰里長)對待他們的態度及雙方的互動著手,才能更廣泛地理解政府與貧窮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在貧窮線下的生活處境。

與談人社會系副教授鄭力軒於演講後,分析社會關係對貧窮人的影響、貧窮人在社會關係上較為弱勢的原因

USR打破學術分工之侷限

黃老師認為,政府與貧窮人的關係沒有得到應有重視的原因,與社會學及社工學的學術分工息息相關。因此他肯定USR計畫以跨領域的教師、學生團隊,擺脫過去學術分工及制度上的限制,建立學科間的連結及橋梁,進而對貧窮議題產生更廣泛的認知等成果。

演講後的討論時間,台灣勞工陣線主任洪敬舒、第四世界運動志工楊淑秀老師、紀錄片導演陳穎彥、無家者經驗者阿信及計畫成員等人,各自提出在貧窮議題上的思考及見解,其中包括社會關係對貧窮人的影響、貧窮人為什麼在社會關係上較為弱勢、基層官僚實際執行時遇到的阻礙與困境,及這些阻礙是如何影響政府對待貧窮人的立場及政策、貧窮人的社會價值感及標籤化等面向。一連串的討論及辯證,均為本計畫注入了嶄新的思辨活水。

第四世界運動志工楊淑秀老師侃侃而談長期協助窮人的心路歷程

無家者問題根源--住宅政策

黃老師以無家者問題及住宅政策之緊密關係,為本次專題討論會下結論,並指出社會大眾對無家者的迴避,使政府無法從住宅方面去改善這個問題,只能藉由各式各樣其他的補助措施,提供他們實際上或許根本不需要的幫助。

專題討論會之構想及目標

專題討論會是USR計畫下的其中一個重要項目。本USR計畫致力於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以期達成當中的目標1「消除貧窮」、目標4「促進平等教育」、目標10「減少不平等」、目標17「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等。

計畫實踐場域為臺北市安康社區及興隆公宅,執行「兒少與家庭服務」、「新住民關懷」、「法律扶助及教育」以及「經濟弱勢支持」等四大面向活動與方案。計畫團隊在執行期間,觀察到社區貧窮的成因具有高度的複雜性、動態性與循環性。因此,計畫團隊希望藉由專題討論會的舉辦,邀請校內外對於本計畫所設定之年度議題有專業研究或實作經驗的專家學者,以導讀、講座、經驗對談、工作坊等形式,強化計畫團隊之實踐與研究能力,並舉辦年度議題年會,呼籲社會對弱勢社區的關懷,建立我國社區永續培力的典範。

「貧窮專題討論會Ⅱ:貧者的團結:台灣無家者場域與遊民福利體制」圓滿落幕,與會成員合影計畫執行長、經濟系副教授王信實(右)致贈USR共好文山計畫紀念品予黃克先講師
相關連結
原文來源:政大校園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