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原是第二期USR展翅國際的第一年,疫情卻為我們帶來了與土地最親密的一年,重新檢視生活的每一天,透過專訪九位在USR計畫中代表不同階段的扛壩子,以不一樣的方式在執行計畫過程中留下紀錄 。
蕭羣諭:不滅的微光持續給我們機會彼此陪伴,一起在安康美麗的盒子裡創造歸屬感。
蕭羣諭是個讓人深刻的人,談起兒少服務十足認真,將每個孩子的狀態細數,這是他付出時間跟心力的證據。畢業於社工系的他,現正就讀國立政治大學(以下簡稱政大)輔導諮商碩士學位學程三年級,接觸USR是從課程助教開始,而後進到社區發起了安康大挑戰,接著創立了「微光盒子」。「我喜歡『陪伴』這個詞,更甚於『幫助』。」微光盒子是羣諭加入USR計畫後創立的兒少組織,服務對象為安康社區的孩子,在這裡他們以遊戲或生涯探索課程陪伴孩子,在互動中引導孩子去面對情緒及處理生活中的困難。從社工系的實習開始接觸兒少服務,走過萬華及南港的社工服務中心後,在微光他試圖改變升學主義的主流價值,不以成績為導向分類孩子,而是引導他們看見自己的好及興趣所在。安康平宅是政府為解決弱勢族群的居住問題,興建的公有社會福利住宅,雖然當初立意良善,但現實的議題遠比想像複雜。貧窮帶來的複雜議題,讓安康社區經常被冠上犯罪、髒亂的標籤,USR計畫孵化出微光盒子進駐到安康社區,這個名字給人一種淡淡暖暖的感覺。
「臺灣傳統教育體制下總有念書才能翻轉生活的刻板印象,像我們的小孩很會攝影,但成績不夠頂尖,難道就真的不好嗎?他可能只是好的地方還沒被看見,微光盒子希望可以讓孩子們知道歸屬,並用心接納每一位獨特的你。微光盒子,代表每個孩子現在雖然只是一顆顆小光點,但是在我們的盒子裡,都可以找到發光的地方。」這段受訪時間剛好在午後,鵝黃色的陽光灑在羣諭厚實的背上,似乎同意著這段柔和地分享。微光盒子除了羣諭外,還有一群幹部夥伴陪伴著安康的孩子們,但社工體系仍有要遵守的界線,儘管孩子的監護人,有時不是最合適的照護者,但還是要依循法律及正常機制執行,無力的看著孩子受虐後再次回到那個令他害怕的地方,羣諭也曾對此感到無力及痛苦,後來夥伴們明白,縱使給予不了所有的孩子全天候的照顧,但仍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去陪伴這些孩子,並更加強USR計畫與政府立案的社福單位一起合作。
蕭羣諭:儘管上了天井還是只能往上看,似乎永遠都處在比較低的位置,但孩子請不用害怕,手牽著手就能飛翔。
「政大USR微光盒子團隊這個角色特別的點在於,我們不像警察、社工代表諸如此類的公權力,相比下來我們跟家長、小孩的關係更近,就向哥哥姐姐一樣。社工是居民受領政府補助的直接管理者,若輔導家庭出狀況,家長害怕補助消失而盡可能隱藏,不讓社工知道實際情況。對小孩來說,我們是可被信任且相對單純地,當孩子有事發狀況時,通常第一反應是向我們求助,孩子會發現自己是被關心且被諒解。了解過程時,我們陪著他們一起面對,同時告訴他們:『不用害怕,我們會陪在你身邊。』」暴力事件、父母失能、或家暴孩子的安置等,是政大USR計畫在社區服務的日常。因為社區事件過多,據點加開週二跟週四的時間,這時間不會帶課程,而是像一盞微亮的暖黃路燈,讓孩子有個可以安心待著的地點。
一開始羣諭不透過機構轉介,而是在街頭找尋孩子,和他們認識進而建立關係,從最開始的六個孩子,到現在近四十個。縱使現在羣諭是孩子心中可以信任跟依靠的對象,但初期建立關係時也遇過不順利。「一開始小孩蠻恐怖的,第一天就把傳單撕掉拿去燒。因為他們喜歡玩火,但是沒有東西燒。」羣諭邊說邊比擬當時情況。但當第一批參與的孩子陸續平安長大,主動號召更多孩子,逐漸構築成現在的微光大家庭,課程也從原本的大團體遊戲,到攝影課、職涯探索等,每年寒暑假也會有冒險教育行程,如溯溪、騎單車,讓孩子練習規劃行程跟預算,從中發掘自己喜歡或擅長的事。從4歲到18歲,整整跨度兒童到青少時期年紀的孩子中,政大USR微光盒子團隊面對的挑戰是如何設計遊戲,讓所有孩子都能參與其中。「我們會給青少年定位,原本他們是遊戲的參與者,但我們希望青少年可以成為社區的照顧者,讓他們承擔責任的過程中感覺到自己是有力量,可以照顧別人的。」
攝影課讓孩子透過鏡頭去認識社會,也用照片讓安康社區去汙名化,讓社會大眾透過他們的眼睛重新認識社區;而青少年導覽課,培訓安康社區的青少年成為社區的導覽員,導覽內容由孩子發想。從前在地居民受到外界影響,也不認同自己的家園安康社區,導覽是個賦權與去標籤化的過程,讓孩子有舞臺訴說自己的故事,同時影響自家長輩與鄰居。像社區的天井,便是孩子帶微光的夥伴們認識的,這個地方也讓羣諭特別有感觸。「我們到屋頂會往下看,但這裡特別的是,上來後還是要往上看,附近都是高樓大廈,左邊是忠順里,是全文山最有錢的一個里,明義里(安康社區)相對來講是文山最貧窮的里。有一對兄弟上來這裡,哥哥覺得往下看很美,弟弟卻覺得這裡沒什麼好看的,因為上來還是只能抬頭看別人,一直都處在比較低的位置。」政大USR微光盒子團隊努力地在安康社區實踐,儘管上了天井還是只能往上看,似乎永遠都處在比較低的位置,但孩子請不用害怕,手牽著手就能飛翔的理念。
關於「USR扛壩子-蕭羣諭」的慢問慢答
問:安康社區跟你的原生背景蘆洲有什麼相似或不同的地方嗎?
答:我覺得蠻多相似,國中時我蠻叛逆的,看到很多問題,經濟弱勢,或是青少年逃家、混幫派,很多時候兒少議題是來自於同樣的原因,不被接納、不被肯定及沒有歸屬感,我很慶幸有機會遇到包容我的老師,給我機會持續探索自己,因此有機會投入兒少領域絕對是我回饋社會不二的選擇。當有一天安康社區慢慢穩定,或是我有多餘的時間,我會想回我生長的地方擴散這一點一點的微光。
問:加入USR計畫對自己有察覺轉變?
答:變得圓融。在計畫初期,在助人工作上看到覺得不對的東西,就會在會議上直接說出來,那其實不是好的表達方式,應該用更好的方式讓學生或教授們理解服務與助人工作。另外就是更接受自己的無力感,我們想幫助每個孩子,但終究會有我們做不到的事,一開始會有挫折,當可以接受自己沒有能力救所有孩子時,你能更加專注在可以做的事情,也讓其他人一起分擔。
蕭羣諭:喜歡這裡的房子靠非常近,開門就可以找到鄰居,我們正在努力打造一個非傳統教育的地方,期待沒有政大USR微光團隊,孩子們也可以看到自己未來的無限可能。
會有這樣的夢想,跟羣諭青少年時期的經歷有關,他生長在新北市蘆洲,國中時看到許多同學因為成績不好,被老師放棄,但他卻看到他們身上其他好的特質,後來的發展也非用學歷能衡量。目前微光盒子的夥伴們正在籌辦協會,希望能讓安康社區的兒少服務,持續且穩定的維持下去,但同時也期待著安康社區沒有政大USR微光團隊,孩子們也可以看到自己未來的無限可能。
最後羣諭分享了對安康社區的日常,是讓人很有畫面、很舒服的一段描述。「其實這邊的環境蠻漂亮的,有些人剛進來會覺得有點髒髒的,但待久了會發現這個地方跟所謂的都市很不一樣,都市看到就是大樓,可是這裡的房子跟樹、草,像是相互生長,很像來到另一個叢林世界,我們蠻喜歡這裡的房子靠非常近,開門就可以找到鄰居,走出去就可以從中間的通道穿到另一排,所以這裡的居民彼此的連結非常強,而且三代都在這裡生活,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夥伴,出事的時候會相挺,這種人情味是在茫茫大臺北都市裡面鮮少看到的。」在這個安靜的午後,迎著平宅的微風,踏著心中正在萌芽USR森林,穿過一座座與安康共生共存的大樹,享受葉縫隙淋下的陽光,靜靜感受安康社區似乎正在對我們說著些什麼,光正逐漸綻放。
責任編輯:李昱婷、曾盈蓁
核稿編輯:趙德蘭
相關連結
原文來源: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 ─ 線上常設展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電子書《夏耘》p.223~p.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