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8 文章來源 : 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
發掘大學生的創生新視野:地方創生系列課程訪談紀錄
文字設定:

【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訊】

自西元2019「地方創生」元年以來,一系列的創生活動、事務在政府、民間的共作下,至今方興未艾,促進人口均衡的發展模式散落在臺灣各個鄉鎮、社區,本校多個系所也曾推出跨足理論、實務面向的多元課程。為了鼓勵本校學生對地方創生議題有初步認識,從而建立多元專業背景下的創生視角。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也推出系列通識課程,包含「地方創生入門」、「地方創生個案分析」、「風土生活與產業」等,從不同觀點切入地方創生。

本辦公室邀請校內廣電、公行、地政學系,不同背景的五位同學,從修習相關課程的經驗出發進行訪談。藉由課程經驗的分享,他們不單分享對於「創生」一詞的認識、與「創生」的關係,更嘗試提出未來自身投入創生的可能方式。

空間規劃與地方創生—羿寧

羿寧是地政學系土地資源規劃組三年級同學,因為對於地理有所興趣而修習「風土、生活與產業」課程,從地方特色農產聚焦於地方人文社會面向。在課程中,她以「梅干菜」為主題,嘗試瞭解主要產地-苗栗南庄的地理條件、生活樣態以及產業發展。透過課程的修習,她對於地方創生的理解也從「把人拉回來」的平衡城鄉差距,逐漸回到在地發展需求,吸引青年回流之餘,關注既存居民的生活。
她提到,雖然自己是桃園人,在修課、與地方互動的過程中,進而認識坪林、石碇的地方事務,認為情感、凝聚力是創生事務的一大基石。在未來,她希望能夠運用規劃領域所學,從土地使用、空間規劃角度看待地方事務,以地方發展需求(譬如產業、住宅使用等)為基礎,發展貼近在地人文脈絡的空間計畫。

空間測量與地方創生—昕芸

昕芸是地政學系土地測量與資訊組的一年級學生,近年從SDGs倡議、相關政府計畫接觸地方創生。在修習創生課程後,她深刻了解到地方創生不僅僅聚焦於人口議題,在台灣政府及民間推動下,具有一定程度的產業色彩,在近年更強調科技創新和永續能力。
基於自身的測量專業背景,她發現自己能夠運用空間觀點,透過土地利用調查、空間計畫間接切入創生議題。作為一位北漂就學的高雄青年,自從進入大學以來,她逐漸對家鄉產生出強烈的地方意識,同時也對屏東的風土、生活風格產生嚮往。未來則希望能結合社會設計、社會創新觀點,以及空間測量專業,直接、間接地發展以地方為基礎的創生模式。

他鄉青年與地方創生—聖芝

來自公共行政學系的大四生聖芝曾經參與屏東地方書店的田野調查活動,引發對地方議題的興趣,進而修習「地方創生入門-空間結構與課題分析」課程。在課程中,透過大量創生案例認識近年的地方發展趨勢,更在地理資訊系統的操作下,得以從空間觀點切入地方議題,探討地方空間議題。除此之外,更在課程中釐清對創生事務的熱忱及興趣,找尋自身之於地方的定位。
儘管聖芝自幼在高雄成長,卻因為祖父的澎湖背景、以及自身於屏東田調的經驗,產生對澎、屏兩地的嚮往,期望有朝一日能深入在地,即便作為他鄉青年,卻同樣對地方事務有所貢獻。而她也希望能善用撰寫計畫的技能,為地方爭取發展所需的資源。

在地網絡與地方創生—楷翔

楷翔是廣播與電視學系的三年級學生,在參與城鄉特色故事競賽過程中逐漸認識地方創生議題,而後修習地方創生入門課程、大文山產業文化傳播議題。
在課後,他對地方創生的想像也跳脫了「一鄉一特色」的行銷發展思維,更從案例中發現地方創生的困境,認為創生不僅是品牌建立,也是社區凝聚的重要工具。
在修課、競賽經驗中,他逐漸累積對坪林地區的認識,進一步接觸在地的社會網絡、地方政治下的資源分配、互動模式。而他更嘗試進一步延續與坪林地區的經驗,運用紀錄片、影像及行銷專業進入地方。同時,也因為老家位於嘉義義竹,關注到地方長期人口流失問題,希望將來能運用己身技能及知識對當地做出貢獻。

影像紀錄與地方創生—薇心

同為廣播與電視學系三年級學生的薇心曾經在大溪地方書店的駐店活動中接觸創生議題,後來進一步修習校內創生課程。藉由課程逐漸形塑地方認同,更能從綜觀角度檢視己身與地方事務的關係,選擇進退,以及切入的觀點。
她也與楷翔一起參加了坪林地方創生微電影競賽,透過這個活動,即使是土生土長的桃園人,在地方事務的接觸下,她也建立起對坪林的情感。對她來說,不僅不排斥繼續深入坪林,未來也維持開放心態,積極觸碰不同地方的議題,延續自己的影像經驗及專業,製作聚焦於地方的作品。

總結

從因緣際會下的地方創生,到地方創生的多元想像,來自各個科系、生命經驗各異的大學青年們在創生系列課程、案例經驗中紛紛與地方產生連結,而藉由回望自身專業、能力,以及對地方事務的熱忱,同學們也得以重新審視自身與地方的關係。即便作為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卻也不對各自的未來發展有所侷限,一點一滴、卻充滿能量地創造地方創生的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