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訊】
「里山(Satoyama)」概念源自於日本,用以指涉圍繞著「里(日本鄉村的集落單位)」所形成之地景,隱含人與自然緊密依存關係下,永續的地方發展模式。此概念在201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會議中獲得重視,透過「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形成的共同發展想像,轉化為地方行動。近年來,本校數個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計畫也嘗試與此概念對話,於學術、社會實踐層面帶來創新意義。8月28日,本校USR計畫「以鄉村地區整體規劃落實里山經濟計畫」及日本龍谷大學「里山學研究中心」針對「里山學」議題開展共同研究會,在跨國、跨領域交流中,創造台、日於里山概念及實務的碰撞。
本次共同研究包含本校數個USR計畫成員,包含詹志禹教授(副校長暨教育學院)、王信實教授(經濟學系)、戴秀雄教授(地政學系)、官大偉教授(民族學系)、陳怡萱教授(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李明芝教授(地政學系);日方則為里山學研究中心團隊,谷垣岳人教授(里山學研究中心主任、政策學部)、村澤真保呂教授(社會學部)、中川晃成教授(先端理工學部)、伊達浩憲教授(經濟學部)、吉岡祥充教授(法律學部),同時,在龍谷大學金紅実研究員(政策學部)的翻譯,以及計畫成員的參與下展開。
活動由詹志禹副校長開場,從台、日里山學發展上的共同之處出發,提及日本長期的地方發展、政策經驗能夠作為台灣之借鑑對象,更將本校多個USR計畫具體實踐與里山概念進行連結。隨後由谷垣岳人教授簡介里山學研究中心沿革,從日本政策變遷、鄉村經驗提出里山逐漸具備跨領域色彩的發展脈絡。在此基礎上,村澤真保呂教授進一步探討該中心至今的成果及課題,近年因應「自然-社會-文化」的多行動者網絡概念的提升,逐漸以跨學科的共同研究回應地方發展議題,目前嘗試在既有學術基礎上,提出具體政策方向及措施。
戴秀雄教授則有所補充,認為台、日兩地差異始於地方課題的不同,台灣部分鄉村地區有基礎建設缺口,使得空間規劃需作為地方經濟、產業發展基礎,因此本校是以大學社會責任角度,運用學科專業切入。而吉岡祥充教授以日本地方特殊制度回應,提到里山地區「入會權」之概念,認為此種仰賴里山地區取得生計資源之制度具有共同資源治理、集體行動之意義,卻因現代化、市場經濟、林野政策影響產生一系列質變,與當代制度、社會價值產生衝突。
陳怡萱教授分享「原住民保留地」之制度演變,從日治時代之民族認定以及林野政策作為開端,歷經國民政府時期劃分下的流失,以及數次原住民族社會運動,直至近年原民與政府機關的對話、合作,提供全觀的演進過程。中川晃成教授則提出自身於淀川水系之治理研究,運用實證數據提出政府於國土開發、水資源管理方針的反省及建議,
透過具體案例,官大偉教授談及近年嘗試推動的原住民族知識研究,點明台、日兩地之一大差異在於台灣原住民族知識、生態實踐能夠為里山學帶來的積極意義。而伊達浩憲教授以「自然多樣化價值」概念回應,認為既有的政策想像、學術理解可能忽略各地方在生活樣態、價值體系差異,提出應將自然價值、對生物之責任置於經濟學之評估框架中,並針對現代法律、制度加以改革。
透過此次會議,台、日與會者皆有豐富收穫。其中,龍谷大學教授對於原住民族知識建構及應用有所興趣,認同台灣原住民族知識與在地里山想像的密切關聯。而本校教授也從社會責任角度出發,期望未來雙方能有USR計畫面的合作。期望未來在「里山學」號召下,深化彼此於學術、社會實踐層面的互動。